全球有将近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“尼特族”

  • 来源:光明日报
  • 2021-03-26 14:17:42
分享到:
  • 收藏

当前,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,劳动力短缺问题越发明显,似乎社会上应该是“四海无闲人,青年皆就业”的图景。可现实恰恰相反,当前青年“慢就业”“主动不就业”现象日益凸显。这个现象有一个国际通用名称——“尼特族”,它是英文“NEETs”的音译,是英国政府反社会排斥办公室于1999年首创的术语,指处于不升学、不就业、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三种状态并存的社会群体。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《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》显示,全球有将五分之一的青年属于“尼特族”,而且自2005年以来,任何地区的“尼特族”青年比例都未呈现显著下降趋势。这表明“尼特族”现象已然成为困扰各国的全球趋势问题。

“尼特族”现象之所以在全世界同时兴起,共同原因主要有四个:一是经济日益发展。“尼特族”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和经济高增长、生活水较高地区的青年之中,这是“尼特族”兴起的经济社会基础。二是社会日益宽容。社会分层愈加分化,不同阶层和社会人群对于工作生活的价值观念、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大,彼此之间对这种分化和差异的容忍度越来越高。三是社会保障机制越来越完善。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,为未就业或失业青年能够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,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“尼特族”的后顾之忧。四是新的代际更替。作为90后尤其是Z世代(指在1995年—2009年间出生的人)登上历史前台,以主体认同和自我实现为主要内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,日益成为新生代青年的主导价值观,“尼特族”与90后、Z世代青年追求生活品质、不委屈自己、注重自由等特征密切相关。因此,从本质上说,“尼特族”是一种社会发展与新一代青年共同作用形成的新现象,已成为部分青年自觉或不自觉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。

我国的“尼特族”“慢就业”现象还有四个特殊成因。一是全面竞争加剧。当代青年的成长旅程,可以说是竞争全面化、外在化、白热化的发展历程。经合组织发布的《社会概览2016》显示:从2007年至2014年间,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针对39岁以下工人的工作消失了十分之一。我国大学生规模逐年增加,就业竞争愈发激烈。二是家庭愿意提供支持。我国家庭观念依然比较强烈。许多青年即使已成年,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,父母还会承担抚养责任,使得少数青年外出就业动力不足,“佛系”就业观不断滋长。三是代际补偿心理。当代青年的父母很多人是苦出身,吃过很多生活的苦。出于代际补偿心理,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遭“二茬罪”。一旦孩子遭遇工作不如意、生活不开心,父母的舐犊之情护犊之行随之出现,或插手孩子工作选择,或鼓动孩子干脆回家待着。四是成功学心态对奋斗意识的冲击,期望自己短期内致富出名,认为“工作太累”“工作没意思”“跟人打交道太累”,即使有一定的就业意愿,付诸实际行动的概率也不高,在遭遇工作挫折后更趋向于选择“家里蹲”而成为“尼特族”。

青春期是生命历程发展的关键时期,青年参与就业和融入社会是青年发展的主要方面和重要基础。“尼特族”青年虽然属于个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权利,但无疑对国家、社会、自身都是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。更重要的是,“尼特族”是对青年自身发展的最大障碍,是在自身发展的黄金时代自动放弃了最宝贵的形成适应社会、发展自身、实现全面发展的大好机遇。青年发展一旦错过这个青春期的窗口期,当下的安逸将会为青春后期、成年期带来接踵而至的诸多阻碍,人生发展难免留下诸多遗憾甚至失败。

在尊重青年对“尼特族”“家里蹲”“慢就业”生活方式拥有自我选择权利的基础上,要采取措施缓解这些问题给青年、家庭、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。人力资源部门、高校就业机构、共青团组织、社区基层组织等要织密自身服务对象中成为“尼特族”青年的经常联系网络,同学、朋友、亲戚、邻里、社工也要多多关心,主动与“尼特族”青年保持联系,避免“尼特族”青年的自我封闭。“尼特族”青年表面状态虽然一样,但不同人、不同阶段、不同情境下形成“尼特族”的主要原因并不一样,必须精准施策,通过对每一位“尼特族”青年的建档分析和相应举措,强化自身的奋斗意识,形成家庭对青年进入社会的适当推力,让“尼特族”在融入社会中成就精彩人生。

(作者:周宇香,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核心专家)

标签: 青年 尼特族

分享到:


精彩推送

精彩要闻